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文新理俯在真空感应熔炼炉观察孔前查看出钢情况。红彤彤的钢水喷涌着,照亮了他的脸, “终于冶炼成功了,那一刻,我仿佛和高温合金融为了一体。” 文新理起身,兴奋地要握紧双拳。
(资料图)
今年40岁的文新理是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耐蚀合金研究室主任,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用先进高温合金材料的自主研制,这些材料,是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重大设备的建造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飞机的“心脏”,任何一个小零件出现质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飞机停飞。其中,有一个叫做“金属密封”的小零件,对提高发动机推力、提升发动机安全性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以前,这个小零件长期依赖进口,可从2017年开始,国外逐渐限制我国对这一零件的进口,直到有一天,进口渠道突然中断了。发动机备件库里只剩为数不多的零件存货,情况十分紧急。这让当时刚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进入北冶公司的文新理深受触动。
很快,研制出可以替代进口材料的任务就下达到文新理牵头的科研团队。“为学无用平生耻。如果这个卡脖子的问题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解决,我觉得是很耻辱的一件事。”憋着这股不服输、不甘心的劲头儿,文新理发誓,要以最快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冶炼,冶炼出合格的钢锭,是后续制造零件的基础。但这种材料不同于普通的合金,合金元素多且配比严格,每一种元素的合格范围很窄,数据要求非常精确。为了第一炉钢的冶炼,文新理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他购买了大量书籍,查阅数不清的文献资料,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但这第一炉钢,还是炼废了,成分检验不合格。
“心情特别沉重、沮丧。”那天晚上,文新理一夜没睡,他不仅愧疚、自责,甚至陷入到了对自己的怀疑之中,“一炉钢成本一百多万,没了,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白费了,而且耽误了科研的进度。”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文新理也曾有过钢厂一线的工作履历,“我念了这么多年书,也有工作经验,没想到还是失败了,我都怀疑我是不是适合干这行……”
那一夜,文新理辗转反侧,思绪良多。眼看窗外渐渐地亮了,文新理的头脑也突然清醒了起来,“时不我待,自责不如自强,泄气不如争气,有本事就干出个样来!”
抱着这样的信念,文新理重新投入研发。复盘第一次冶炼,从上千组数据中查找失败原因;继续查阅资料,调整方案;用小炉子反复试验验证,摸索规律……又过了一个月,文新理再次开展冶炼试验,这次,终于成功了!
出钢的时候,看着红彤彤的钢水喷涌而出,文新理觉得自己全身的血液也在沸腾,“那一刻,我仿佛感到自己也在那火红的钢水中得到了淬炼,重获了新生。”
冶炼出合格的钢材只是第一步,要想解决关键难题,谈何容易。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这种高温合金的基体是镍,其他合金元素含量在40%以上,也因此塑性差,在热轧环节非常容易轧裂。文新理反复观察,“比如1000度高温的时候,轧到第几道次会开裂,为什么就开裂了。”这样不断查找原因,不断优化,终于解决了又一个“拦路虎”。
为了不影响大生产任务,很多试验会在周末或是夜间进行,熬夜加班对于文新理和团队同事们来说是常事。冬天冶炼,文新理守在1000多度的炉子旁,火烤胸前烫,风吹背后寒;夏天冶炼,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走出车间,衣服上结出一层盐花……
5年攻关,文新理牵头研制出了航空发动机急需的10余种关键高温合金产品,已批量应用于系列型号,实现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解除了发动机金属密封等零件遭遇的“卡脖子”威胁。同时,他牵头研制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机用新一代高温合金,打破了发达国家多年的垄断,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型号重型燃机首台套燃烧室制造。
“我淬炼了高温合金,高温合金也淬炼了我。”文新理说。
百炼成金,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